后殖民主义诸种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其研究方法多样,大多采用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后殖民主义受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影响很大,法农《黑皮肤,白面具》、《地球上的不幸者》对这一理论的兴起具有开创作用,以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为成熟标志。之后还有很对理论家,主要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特里·伊格尔顿、弗·杰姆逊。
弗朗茨·奥玛·法农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反殖民主义和黑人权利运动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除了在世界各地殖民解放运动上的理论贡献外,他还在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期间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共事,深入参与革命实践。今天我分享的就是他的代表作《黑皮肤,白面具》,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1、黑人的心理现状:不自信与“洗白”;2、原因:现实压迫与心理创伤;3、对生存困境的分析,进而呼吁暴力革命以求自由。
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
一、意识形态的控制
法农分析了为什么在面对白人的时候,黑人会自觉地产生自卑感,原因在于“一切被殖民的民族——一切由于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进入坟墓而内部产生自卑感的民族——都面对开化民族的语言,即面对宗主国的文化”,也就是说,黑人们不仅仅被经济、政治、社会等手段统治,对他们最具有迫害性的是来自文化层次的控制。
后殖民理论受福柯“话语理论”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影响很大。西方殖民者不断向被殖民者输出的一个基本信念是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方文化,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从而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全人类的标准,他们通过这种手段让黑人不得不接受宗主国的文化和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思想进一步殖民化。殖民者让黑人自己相信,“黑”就是一种罪恶的存在,自己就是作为白人的附属品而存在的。在这种自卑的心理下,黑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己、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他们不仅接纳了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他们以自己的肤色为耻,尝试通过接近白人,接受白人的文化来洗白自己,进而认可自己。在本书第二、三章,法农就讨论了“有色爱情”的问题。在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的恋爱中,黑人女性因为自卑感而将自己摆在极低的地位,默认白色男性的“主体”地位。因此,她时刻需要时刻符合白人所要求的黑人规范,不被允许走进男性的社交圈,她将这种爱情形容为“不索取什么,不要求什么,只不过是在他的生活中沾点白色”,这句话就反映了黑人女性期许通过接触白人“把自己的思想和身体变白”。然后在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的爱情中,自卑感则以寻求力量和自我实现的形式出现。黑人男性通过与白人女性的结合,想向世界证明自己和白人一样好,通过娶一个白人(包括白人的美、白人的白、白人的文化),证明自己和白人男人一样强,可以得到白人女性的爱恋,这却恰恰证明了黑人男性内心的自卑。
年英国国家肖像馆展览《黑色编年史:摄影肖像》
二、被规训的肉体和精神
从黑人变为黑奴,变得顺服、听话、麻木,任奴隶主任意凌辱,是因为其肉体受到了规训与惩罚。福柯说,规训权力通过施加于个体肉体的精确压力来使其变得驯顺和有用,就是说,肉体是可以被操纵、被规训的。(福柯:《惩罚与规训》,刘北成,杨远缨译,北京:三联书店,,第页)对于奴隶主来说,黑人就是他们买回来的物品,他们有权对这些奴隶自行实施“审判”和惩戒。也就是说,作为奴隶的黑人,并不是人,而是物品。
物品是可以被损耗的。奴隶主们经常对奴隶实施酷刑,驯服奴隶就像驯服狗一样,经常性的鞭笞可以使这些狗听话,变得畏缩,然后不敢违背和攻击自己的主人。如果奴隶有一点点的失误,或奴隶主不满意或看不顺眼的行为,甚至仅仅是因为奴隶主心情不好,都会招致最严厉的肉体上的惩罚,轻者一顿皮开肉绽的鞭打,重则打死活埋。惩罚奴隶的刑具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就是三尺长的鞭子。惩罚的程度也和犯的错误挂钩,从二十五鞭到五百鞭不等。奴隶主的每一次鞭打,奴隶都几乎像被剥了皮一样,鞭子上粘满血,血会渗透衣服流下来。奴隶们背后这些交错的鞭痕,以及奴隶主手里那长长的皮鞭以及被鞭打时的场景,时刻提醒着他们,不得有半点违规。
总之,为了控制、使用黑人的肉体,奴隶主通过一系列肉体惩罚技巧,形成了一种凌驾于奴隶个体的权力—知识,对奴隶的肉体进行改造。福柯认为,“对于规训者而言,肉体的惩罚可以产生洞察心灵与维持服从关系的双重效果。”(福柯:《惩罚与规训》,刘北成,杨远缨译,北京:三联书店,,第页)也就是说,在这种强权的压制下,黑奴的肉体甚至心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从本来自由的肉体转变成失去灵魂、失去自我的、驯服的、完全听命于奴隶主的肉体。从而,身体是可以被规训的,黑人就这样成了黑奴。
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奴役教育,使黑人无法正确认识自我,转而主动内化白人社会思想。一方面,他们默认黑即罪恶、黑即低劣的观念,并衍生出自轻自贱的自卑情结,认为黑人本就低人一等;另一方面,他们舍弃自身文化,不断向宗主国的思想靠拢,期许获得社会认同和更优越的白人属性。自我认识的缺失,导致黑人在自我认同、自我建构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基于并源于集体无意识和集体宣泄,在第六章《黑人和精神病理学》一章中,法农简要描述了殖民地黑人的深层心理分析,从而指出黑人无法适应白人社会建立的规范制度(社会,文化,种族等)。“一个正常的黑人孩子,在一个正常的黑人家庭中长大,即使与白人世界最轻微的接触,都能让他变得不正常。”(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缨译,北京:三联书店,,第4页)在白人社会中,黑人这种极端的心理反应源自于无意识的和非自然的训练,早在孩童时期,他们接受的就是将“黑色”与“错误”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观念。黑人儿童这种无意识的心理训练源于漫画书和卡通片的影响,此类文化媒介在白人儿童的脑海中灌输“黑等于错”的概念,即黑人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恶的代表。此外,将邪恶黑人的画面加诸于黑人儿童的脑海,将会导致黑人儿童心理创伤的产生,这种创伤根植于他们的思想、生活、行为中,并变为性格的一部分。早期精神病理学的生活苦难—黑皮肤与邪恶密不可分—创建了被殖民的男性与女性的集体性格特点。
美国的一场反种族主义游行。
三、暴力斗争才能改变命运
法农在前期强调,黑人须通过去除白人强加的自卑感来重现自我意识,到后期,他强调,只有通过革命运动才能实现黑人的自我和政治解放。在书中,他直接、明确、没有一丝隐晦地号召黑人起来造反,他在写道:“我决不至于天真到相信诉诸理性和尊重人的尊严可以改变现实,对于那些在甘蔗园苦苦劳作的黑人来说,出路只有一条:起来战斗。”(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译林出版社,年,第-页)
“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掠夺是不会自行消失的,白人世界对所有有色人种世界的种族歧视和迫害同样也是不会自行消失的,殖民地人民和第三世界人民要想获得生存的权利,就必须揭竿而起,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刘象愚:《法农与殖民主义》,外国文学,(01),第55-56页)一味地隐忍、退却、压抑自己根本不能解决黑人作为被殖民者的现状。法农认为,发起战争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唤醒黑人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身的意识解放,这也是《黑皮肤,白面具》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在法农看来,要实现思想上的解放和自身的独立,必须进行革命,唯有经过暴力抗争,黑人的意识才能有所转变,只有暴力才能造就反殖民意识,只有暴力才能为黑人们开辟一条新出路!
从最开始的文化心理学出发到最后的对革命暴力的呼唤,《黑皮肤,白面具》这本书较细致地诠释了法农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探索了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阴影笼罩之下民族文化的解放、复兴之路。法农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的黑人解放之路,对于多元化的当今世界来说,他的思想对于人们思考21世纪人类的进步仍有借鉴意义: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理论,以一种深宏的全球性历史性眼光看待人类文化的总体的发展,解除“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的紧张关系,倡导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进互补的策略面对东西方的差异,由对抗走向对话。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对于我们中国而言,让“中国形象”很好地走出去是中国参与世界话语、破除“文化霸权”话语的前提。如何将华夏几千年文明更好的发扬出去,以更自信、更完美的形象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吾辈任重而道远!
后殖民主义理论反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质疑西方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旨在为饱受折磨的黑人群体寻求自由平等的道路。
答辩环节
于奇智老师:谢谢罗诗华同学让我们了解了《黑皮肤,白面具》的思想,这本书有中译版,属于小说的文本,不是特别厚。我们美学专业的同学,在平时学习原理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作品,例如文学作品,小说,诗歌等,这些都涉及到丰富的美学思想,比如讲悲剧,莎士比亚从哈姆雷特讲悲剧,这些美学原理就是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之中。然后这些作品当中表现的这些悲剧、喜剧、善恶、美丑等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就是说,在学习知识时,我们可以做纯理论,也可以结合具体作品来研究。一切写作都是作品,写作是广义的写作,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理论这些纯理论的写作也是作品,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中找到什么,区分什么,作品里肯定有观念。例如,诗华同学分享提到的斯皮瓦克,是印度裔的,现在在美国属于少数族群,美国社会本来是移民社会,移民社会本来就有弱势和强势,斯皮瓦克可能就是通过翻译德里达的论文选在美国获得声誉,也可以说是德里达思想在美国的一个代表人物,她通过翻译德里达的论文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到最后浮在面上,都是通过文字的方式,文字可以传播。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传播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以后就把一种观念树立起来了,不断地言说,不断地讨论,这个事情就成了一个观念,观念固定下来以后,那么人们就承认它,认同它,就不断地去探索,就是说关键术语是需要被言说的。这是罗诗华同学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当然可以更深一点,有意识地去将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作品结合起来,因为我们是美学专业,像卡西尔符号学,就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就需要和我们学习的一些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汇报,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对这些具体作品的分析,对于一些提出来的问题,要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课程论文。
苏慧琳:本书里面涉及很多关于语言的问题,在黑人世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在面对黑人和白人的时候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在面对白人的时候,黑人会刻意模仿。因为像这本书里描述的一样,黑人是生存于法国的一个殖民小岛,属于法国人,他们和法国人是不同人种之间的一个差别。黑人对黑人说黑人话,对白人说白人话,他们以“黑”为耻,附属于白人文化。那么我就有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悖论,想反抗西方文化,必须先学习西方文化,他们以白人文化为自己的宗主国文化,那如何建立独立的国家民族文化呢?是不是要用西方国家的一个现代话语来争取我们自身文化的独立?
罗诗华:在看本书第一第二章的时候我也有看到慧琳说的这个问题,黑人以白人的文化为自己的衡量标准,以能说流利准确的法语为自豪,自觉这样更接近“白”,那这样他们如何能认可自身的文化呢?斯皮瓦克是一名在美国任教的东方学者,经历了三重压力,即面对西方时的”东方人“的压力、面对男权话语时的女性压力、面对“第一世界”中心话语时的“第三世界”边缘压力。即使面对这些,她也并不想消隐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宣称自己作为身处西方学界的亚裔女学者,是第三世界妇女的代言人,并以此去重新书写历史。但是,她发现,当她努力在高层学术圈获得话语权之后,她被整合进统治阶级的营垒,消隐了种族、阶级、性别的差异。当她作为边缘化的“从属臣民”时她没有话语权,当她挤进中心话语圈分享其话语权时,她却说着第一世界的“话语”,她似乎无力找回历史记忆中的沉默的话语。
于老师:这就是后天的建构,因为她接受了主流话语的教育,然后观念这些就是她接受教育这些东西,我们没法说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斯皮瓦克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德里达,虽然德里达是犹太哲学家,但他的写作还是延续着欧洲哲学、文学的传统,这些后天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无法摆脱的言说、表达方式,语言背后代表是什么,语言代表的就是思想、表达方式、行为方式,符号的介入对人们的教育、定格的作用是根深蒂固的,就好像我们平时学习得来的知识,有一些我们不知道,就好像这本《黑皮肤,表面具》我之前也只是听过名字,没有时间看,经过今天,我就知道了它想要表达的主旨:“黑”与“白”,主要讲的还是这个白色文化的取向。
海报
苏慧琳
文案
罗诗华
编辑
樊子安
终审
于奇智
《理论之眼》编委会
主编:于奇智
副主编(姓氏音序):莫伟民杨大春
编委(姓氏音序):陈殿青陈群志程权明崔增宝丁纯洪巧云胡扬雷霏廖了刘宏刘虹男毛国民莫伟民汪聂才王韬向林肖绍明许祝杨大春余慧元于奇智袁伟业翟春媛张涪云张巧张先广赵柏
编辑(姓氏音序):樊子安刘雅倩聂安慧苏慧琳滕景怡吴依玲尹晓宁张玲玲张婷张泽珠
投稿邮箱:lilunzhiyan
.